蔓荆子,中药名。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L.var.simplicifoliaCham或蔓荆VitextrifoliaL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具有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,除湿处关节的功效。主治风热感冒,头昏头痛,目赤肿痛,耳鸣耳聋,祛风止痛。
2别名蔓荆实、荆子、万荆子、蔓青子、蔓荆
3植物形态1、单叶蔓荆:落叶小灌木,植株高约2m。全株被灰白色柔毛。主茎匍匐地面,节上常生不定根,幼枝四棱形,老枝近圆形。单叶对生,具短柄;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,先端钝圆,基部楔形,全缘,长2.5-5cm,宽1.5-3cm,表面绿色,背面粉白色。圆锥花序顶生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冠淡紫色,先端5裂,下面1裂片最大,宽卵形,内面中下部有毛;雄蕊4,伸于花冠管外;子房球形,密生腺点,柱头2裂。核果球形,径5-7mm,具宿萼。花期7-8月,果期3-10月。
2、蔓荆:落叶灌木,植株高1.5-5m。具香味。小枝四棱形,密生细柔毛。三出复叶,对生,有时偶有单叶;叶柄长1-3cm;小时片卵形、长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2-9cm,宽1-3cm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楔形,全缘,表面绿色,无毛或被微柔毛,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;小叶无柄或有时中间1片小叶下延成短柄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3-15cm,花序梗密被灰白色绒毛;花萼钟形,先端5浅裂,被灰白色绒毛;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,长6-10mm,外面有毛,花冠管内及喉部有毛,先端5裂,二唇形;雄蕊4,伸于花冠外;子房密生腺点。核果近圆形,径约5mm,熟时黑色;萼宿存。花期7月,果期9-11月。
4产地分布单叶蔓荆主产于山东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省;蔓荆主产于广东、广西等省区。
5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,干燥打下果实,除去杂质,再干燥。
6药材性状果实呈球形,直径4-6mm。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,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,有纵向浅沟4条,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密布淡黄色小点。顶端微凹,有脱落花柱痕,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。萼长为果实的1/3-2/3,5齿裂,其中2裂较深,灰白色,密被茸毛。体轻,质坚韧,不易破碎。横断面果皮灰黄色,有棕褐色点排列成环,分为4室,每室有种子1枚。种仁黄白色,有油性。气特异而芳香味淡、微辛。
7性味归经味辛、苦,性微寒;归肺、膀胱、肝经。
8功效与作用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。
9临床应用1、治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,较为多用,常与薄荷、菊花等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药同用。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,常配伍川芎、白芷、细辛等祛风止痛药。
2、治风热上攻,目赤肿痛,目昏多泪,常与菊花、蝉蜕、白蒺藜等祛风明目药同用。本品药性升发,清利头目,与黄芪、人参、升麻、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,还治疗中气不足,清阳不升,耳鸣耳聋,如益气聪明汤(《证治准绳》)。
3、治风湿痹痛,每与羌活、独活、川芎、防风等同用,如羌活胜湿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。
10药理研究蔓荆子有一定的镇静、止痛、退热作用。蔓荆子黄素有抗菌、抗病毒作用。蔓荆叶蒸馏提取物具有增进外周和内脏微循环的作用。
1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,主要成分为茨烯、蒎烯,并含蔓荆子黄素、脂肪油、生物碱和维生素A等。
12使用禁忌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。
13配伍药方1、蔓荆子配菊花:二药皆能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。菊花善入气分而轻清疏散;蔓荆子善入经络而通窍止痛。二者相合,则祛风清热止痛之功尤著。常用治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头晕。
2、蔓荆子配连翘:蔓荆子体轻气浮,入肺经上行宣散,能解表疏风,通窍止痛;连翘气味轻清,体浮性凉,长于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。二者伍用,轻清宣散,最能清热解毒,祛风止痛。常用治风热上攻所致的风火头痛、暴发火眼。
3、蔓荆子配川芎:蔓荆子善于祛风止痛;川芎善于活血祛瘀,祛风止痛。二者配伍,则有活血祛风止痛之功。常用治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、牙痛、关节疼痛。
4、蔓荆子配人参:蔓荆子功能祛风止痛、清利头目;人参善于补益元气。二者伍用,散中有补而不伤正,补中有散而不恋邪,相得益彰,共奏扶正祛邪之功。常用治素体气虚,感受风邪所致的目疾、头晕、头痛、耳鸣。
5、蔓荆子配北沙参:蔓荆子善于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;北沙参善于养肺阴、润肺燥、清肺热。二药伍用,轻疏与清润并施,能疏散风热,润肺平肝,清利头目。常用治风火或肝火郁于上所致的头痛。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